微短剧以其创作灵活、传播高效、用户粘性强等特点,正迅速崛起为网络视听领域的新增长极和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创新的重要力量。近期,北京、江西、河南、四川、云南等省市广播电视主管部门密集出台系列专项举措,在服务企业减负、优化行政审批、强化创作引导、深化产业融合及健全行业组织等方面协同发力,构建起支持微短剧产业繁荣发展的立体化政策支撑体系。
北京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主动作为,通过“三降低”举措精准施策优化营商环境,有效减轻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
降低准入壁垒,以信用赋能精简审批: 率先推出“承诺免追溯”创新机制,惠及企业超21000家。通过打通市场监管、经信等部门信用数据壁垒,实现跨部门信用监管数据共享互用,将办证所需材料精简幅度高达80%,显著压缩企业合规成本与时间成本。
降低行政干扰,实施靶向精准监管: 基于企业信用评级与风险评估模型,将824家信用良好、风险可控的视听企业纳入全市“无事不扰”白名单,实行包容审慎监管。除必要情形外,对此类企业承诺实现100%“零上门打扰”,现场检查频次锐减80%,为企业营造专注经营的稳定预期。
降低运营成本,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 依托遍布全市的政务服务窗口、区级视听产业园区及重大广电行业展会三大平台,集成化提供政策咨询、市场拓展、招商推介等“一条龙”免费增值服务,助力企业对接资源、拓展市场、提升竞争力。
北京此举,显著优化了视听产业营商环境,体现了政府职能从“重审批”向“强服务、优监管”的深刻转变,为全国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提供了“北京样本”。
江西
江西省广播电视局聚焦微短剧产业发展的痛点堵点,于2024年3月组建“微短剧产业发展专项工作专班”,以“按需服务”理念重构服务体系:
专班下沉,提供定制化精准服务: 工作专班深入制作机构一线,系统摸排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清单,建立“一企一策、精准对接”的诉求响应与解决闭环机制,确保企业合理诉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扫清产业发展障碍。
特事特办,优化内容审查备案流程: 针对特殊题材或具有时效性要求的微短剧项目,开辟高效便捷的“快办通道”,实现审查备案即来即办、优先办理,显著提升优质内容供给效率,抢占市场先机。
数字赋能,推行远程协同审批模式: 联合鹰潭市行政审批局等地方部门,创新运用远程视频技术实现政务服务“云联办”,变“企业跑腿”为“数据跑路”,大幅节约企业时间成本与差旅成本,提升了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
江西局的服务模式转变,实质是通过流程再造和数字赋能,有效降低了产业发展的制度成本与时间成本,体现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纵深推进。
河南
河南省广播电视局充分发挥平台整合优势,组织全国头部微短剧播出平台与头部制作机构核心内容负责人赴豫,高规格策划实施“跟着微短剧游河南”创作采风活动:
主题策划引领内容创作: 围绕河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丰富的文旅资源,精心设计采风路线与主题,引导创作机构深度挖掘“河南故事”,为产出具有地域文化标识度的精品微短剧储备优质素材。
招商推介促进跨界融合: 同步举办“微短剧+文旅”、“微短剧+品牌”专题合作交流活动,系统宣介河南省微短剧产业扶持政策与各地市文旅资源、特色品牌,搭建产业与文旅、商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合作平台。
头部集聚深化产业协作: 组织省内重点微短剧制作力量(如天桥短剧、大象剧场等)与参访的头部平台、制作机构召开专题座谈会,促进项目对接与战略合作,推动河南本土制作力量与全国顶级编创资源、分发渠道的深度绑定。
河南的实践,是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将地方独特资源禀赋(文旅、文化、品牌)与微短剧的传播力、影响力、变现力进行创造性嫁接,探索“内容引流-产业变现-品牌提升”的融合发展闭环,为“微短剧+”产业生态构建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区域样板。
四川
四川省政府高位推动,由副省长胡云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微短剧赋能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推出一揽子高含金量政策:
强化创作激励,加大资金扶持: 计划将微短剧纳入省级重大文艺项目扶持范围,设立专项扶持与奖励资金,引导和激励市场主体投入优质微短剧创作,提升内容供给质量与市场竞争力。
完善政策体系,激发全域活力: 制定推动微短剧产业繁荣发展、赋能文旅深度融合的专项政策措施,充分调动省、市(州)、县(区、市)各级力量参与微短剧拍摄制作的积极性,形成全域联动发展格局。
推出拍摄基地,推动文旅互促: 由省广电局、文旅厅联合遴选认证并分批次发布“四川省微短剧拍摄地清单”,对入选地授予“影视拍摄点”称号,将四川的壮美自然风光、丰富历史遗存与独特人文风情系统化融入微短剧创作,实现影视内容生产与文旅目的地营销推广的深度绑定与相互赋能。
夯实产业基础,建设优质载体: 大力支持网络视听、超高清等方向的现代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每年遴选9个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分三档分别奖补1000万元、800万元、600万元。
打造品牌活动,拓宽传播渠道: 持续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微短剧大赛(如“锦绣天府 AI瞰四川”视频创作征集展播),规划推出14条影视主题精品文旅线路,推动影视内容创作、传播活动与文旅消费体验形成深度融合与良性循环。
四川的举措站位高、力度大、覆盖面广、系统性强,将微短剧产业发展置于全省文旅融合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通过资金、政策、载体、活动、线路等多维度强力支撑,致力于打造全国微短剧赋能文旅融合发展的标杆省份。
云南
云南省网络视听行业的自律性、专业性组织——云南省网络视听协会于近期在昆明正式成立。该协会在云南省民政厅批准登记,由云南省广播电视局担任业务主管单位,由中国广电云南网络有限公司、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云南广播电视台、云南网际科技有限公司等15家涵盖内容制作、传输分发、技术支撑、平台运营等各环节的头部机构共同发起,目前已吸纳首批67家会员单位。
协会成立标志着产业成熟度的提升: 协会的组建,是云南省网络视听产业规模壮大、主体多元、生态初具的重要标志。它将承担起行业自律、标准制定、人才培养、资源对接、权益维护、促进合作等关键职能。
项目牵引推动产业集聚: 成立大会上,协会重点推介了由其牵头规划的微短剧创作生产、直播电商基地建设、视听产业园区打造等系列项目,展现出通过实体项目驱动产业发展的务实思路。
深化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协会与“云农民”跨境平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探索“网络视听+跨境电商”等创新业态融合,为会员单位开辟新的市场空间和商业模式。
云南协会的成立,是健全地方网络视听(包括微短剧)产业治理体系的关键一环,通过行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政企沟通、业业协同,整合资源、规范发展,为产业可持续繁荣提供组织保障。
政策协同构建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生态
北京、江西、河南、四川、云南等省市广电部门近期围绕微短剧产业密集出台的系列专项措施,清晰勾勒出当前政策发力的核心维度: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激发创作活力、深化产业融合、健全行业组织。 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并非孤立的地方实践,而是中国在文化数字化战略和培育数字文化消费新业态的大背景下,对网络视听产业新兴增长点进行的系统性政策供给与制度创新。
其深层价值在于:
通过降低制度性成本(如北京)和提升服务效率(如江西),为产业主体“松绑减负”,激活市场内生动力。
通过创作引导与资金扶持(如四川),提升内容品质,破解“劣币驱逐良币”困境,推动产业向精品化发展。
通过跨界资源嫁接与场景深度融合(如河南、四川),拓展微短剧的价值链与变现空间,实现“小体量”撬动“大产业”。
通过健全行业组织(如云南),完善产业治理体系,促进自律、协作与可持续发展。
这些多维度的政策实践,共同指向一个目标:构建一个政府引导有力、市场活力迸发、创作生态繁荣、融合效应显著、治理规范有序的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生态。 随着更多地区政策效能的持续释放和协同联动,微短剧不仅将成为中国网络视听产业的新支柱,更将成为赋能实体经济、传播中华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创新引擎,其发展路径也将为全球数字内容产业的创新提供独具特色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