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亲情绑架正义,当贪欲撞击法律,是侥幸脱身,还是万劫不复?
当司法案例融入影视叙事,是机械拼接,还是真正发生了“化学反应”?
如果说一本书应当是凿开我们内心冰海的利斧,那么一部法治微短剧,能否成为指引航船避开犯罪暗礁的那段声波?
今年8月,浙江浙法影视文化传媒联袂嘉兴九州文化传媒、浙江省三级检察机关,推出全国首部金融犯罪警示教育微短剧《暗礁!》。作为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创作计划的重要实践,该剧以台州市路桥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真实保险诈骗系列案为原型,以19集×3分钟的极致叙事,揭开金融犯罪的层层伪装。
可以说,《暗礁!》不仅是一部剧,更是一次普法范式的创新。
真实案例为基,“不改编”中见匠心
“伤害他人,有时也意味着毁灭自我。”——这句话仿佛为男主角陈涛量身定制。一场偶然的交通事故后,汽修店老板提出“返点维修”的提议,让他初尝骗保的甜头,也一步步滑向深渊。
该角色原型来自2023年台州市路桥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一起保险诈骗案中的犯罪嫌疑人。真实案件中,被告人勾结亲友,通过伪造事故骗取保险金达数百万元。
创作团队以真实案例为蓝本时,坚持“三个不改编”:不弱化犯罪危害、不美化犯罪动机、不简化司法程序,并与浙江省三级检察机关联合审片,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98条保险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拆解为“伪造事故-虚增损失-骗取理赔”的行为链条,让法律借剧情自然流淌。
创新双线叙事,司法实践可视化
继《向南去》之后,此次创作团队再次采用了“双线叙事”的方式,即“检察官审查+嫌疑人自白”双线结构,这一结构让该剧在情节推进上,既保持对真相负责的理性态度,也体现出对社会负责的叙事方式。
一方面,以检察官第一视角还原办案历程。剧中通过数字化建模、大数据比对锁定更多犯罪线索,充分展现检察机关“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生动实践,同时也通过案件警示观众:金融犯罪已趋于专业化、链条化。
另一方面,借悬疑节奏讲正义,用短剧模式普法条,以社交逻辑谈底线。比如陈涛母亲为帮儿子反复扮演“受害人”,终在假车祸中重伤离世;又如法庭上陈涛得知母亲离世时崩溃瞬间,以及检察官揭穿“套路中的套路”时犯罪嫌疑人的幡然醒悟……光与暗交织,留白与爆发并存,让警示教育真正触达人心。
微短剧为载体,让观众“追着”学法
《暗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作为全国首部金融犯罪警示教育题材微短剧的创新性,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法治传播新范式”。
从“八五”普法规划提出“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开展精准普法”,到“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创作计划落地,中国普法教育正经历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深刻变革。
剧中,陈涛母亲为帮儿子多次充当“受害人”,最终在假车祸中重伤离世,深刻诠释了“法律底线不可破,亲情不能成为违法的挡箭牌”;参与骗保的亲友因“人情世故”失足,印证了“法律意识淡薄是最大的风险”。这些情节呼应着现实中大量类似案件的共性——许多人并非天生作恶,而是在侥幸心理和法盲状态下逐步滑向深渊。
那么普法该如何达到有效果、有规模?
传统普法“展板+讲座+折页”的三件套模式,在当下已不是最优解。在这个问题上,《暗礁!》则充分利用了“碎片化时间+高密度信息+情感共鸣”三大优势。
数据显示,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10.4亿,人均单日使用时长156分钟,使用行为呈现“碎片化、竖屏化、倍速化”。《暗礁!》以每集3分钟的体量,跌宕起伏的情节,精准切入“一杯咖啡的时间”“一站地铁的路程”。以往一场线下普法讲座覆盖200人需3小时,如今一段3分钟视频可触达数十万网友,传播呈“指数级效应”,在一次次上滑屏幕的“追更”中,真正完成从“他律”到“自律”的内化警醒作用。
专业与权威联手,共创普法新范式
在微短剧狂飙突进的今天,《暗礁!》的播出标志着国产普法微短剧进入“专业影视+司法机关”深度协同的新阶段,将为普法教育注入新活力。
此前浙江浙法影视文化传媒已经参与制作微短剧《向南去》、微电影《消失的羊》《香榧熟了》等多部正能量普法题材作品,积累了丰富的法治影视创作经验。此次《暗礁!》的创作,更是将“法治+影视”的工业化标准提升到了新高度。
当然,微短剧普法教育的生命周期不应止于一部剧集的播出,未来,浙法影视将进一步在内容创作、叙事表达和传播渠道等方面协同创新,提升学法的代入感和体验感,持续放大影视作品在法治素养培育中的价值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