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短剧 / 正文

短剧的风还是吹到了非洲

IMG_256

 

如果你经常刷短视频平台,大概率见过那种剧情紧凑、节奏飞快的网感短剧:三分钟一集、十几集起步,主角不是霸总就是重生复仇,每句台词都像在吵架。更神奇的是,这类看上去成本极低的短剧,已经成了资本们追逐的新风口——几十万就能拍一部,上线几天就能收回成本,热门剧日营收甚至过千万人民币。网文公司、MCN机构、互联网大厂,甚至房地产老板,都一窝蜂地砸钱入局,连外贸企业都开始靠拍短剧“出海”揽单。

短剧在中国的爆发,已经不只是“内容”,而是一种“注意力生意”:它比广告便宜,比电影上头,比直播更能黏住人。资本不是看中它好不好看,而是它能不能抓住人、能不能形成闭环变现。

而这股风,如今也悄悄吹进了非洲。

过去几年里,非洲的互联网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手机普及率飙升,移动网络资费下降,TikTok、YouTube、Instagram Reels等平台在城市青年中爆炸式增长。屏幕那头的非洲用户,已经习惯了这种“高情绪密度+强叙事+极短时长”的内容形式。几年前还热衷长篇播客的观众,如今更愿意为一条20秒的戏剧化段子停下手指。

在这样的土壤里,企业和创业者很快嗅到了机会。传统广告在年轻人中越来越没存在感,品牌想出圈,必须“演”起来。

最早跳进来的不是初创公司,而是一些不差钱的大企业。尼日利亚富豪Femi Otedola为了宣传自己新出的书,干脆和女儿一起拍起了TikTok风格的舞蹈短剧;United Bank of Africa的社媒主页上,全是员工模仿热门段子的表演视频;连Chicken Republic这类老牌快餐连锁,也不再只靠新闻稿宣布回归Glovo外卖平台,而是与网红合作拍搞笑小剧场,以戏谑口吻在街头广告牌上刷屏。

一开始,很多人以为这只是跟风玩乐。但很快,创业公司也开始认真对待“表演”这件事。因为他们发现,这样做真的便宜又有效。

对预算紧张的初创公司来说,一条几百块成本的搞笑短剧,带来的品牌曝光度远远超过花几万元买来的地铁广告位。内容太“企业化”反而没人看,用Z世代员工当演员、拍些看似不正经的段子,效果最好。数据显示,非洲社交媒体上基于UGC(用户原创内容)的广告,平均点击率是传统品牌广告的四倍以上,而84%的消费者更信任“真人出演”的内容,而不是精修过的品牌视频。

这背后其实有一条清晰的逻辑:产品同质化越严重,注意力就越值钱。尤其在尼日利亚、肯尼亚这些创业生态蓬勃但融资困难的国家,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自己和竞争对手差别不大,真正能决定生死的,是谁能先抓住公众眼球、让用户记住品牌。

所以,他们不再把内容当“附属品”,而是当成产品的一部分在经营——从策划剧情、设计角色,到反复打磨笑点和节奏,像运营产品一样运营短剧。过去那种正襟危坐的品牌广告,反倒成了流量毒药;“假装不是广告”的段子,才是年轻人愿意看的东西。

这种玩法也在悄悄改变非洲创业者的思维方式。以前大家讲究“先做出产品”,现在变成了“先做出故事”。投资人午餐会上谈到的不是你APP的功能,而是你那条视频的播放量;初创公司招聘时,也在问应聘者“会不会拍短视频”。一些本地孵化器甚至专门开设了内容制作课程,教创始人如何写剧本、如何剪出15秒内的反转剧情。

中国的商业世界已经用事实证明:一部短剧能带来多少GMV,一个剧情反转能激起多大的转发浪潮。而如今,非洲的创业者正在学着用同样的方法,把“注意力”变成资产,把“表演”变成门槛。

未来几年,也许非洲会诞生更多擅长讲故事而非做产品的独角兽。它们可能没有最强的技术、最精致的界面,但它们知道怎么让人看完一条视频后笑出声,或者流下泪,然后去点那个“购买”按钮。

商业的底层逻辑没变,只是舞台变了模样。

关键词: 非洲 短剧 还是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