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短剧行业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从用户规模来看,《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占国内互联网用户比例59.7%,超越了网上外卖、网络文学、在线办公、网约车等数字服务的用户规模。
从市场规模来看,2024年国内短剧市场规模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0%,首次超过围内电影市场全年房(425亿元),预计2025年达678亿元,2027年将突破千亿。
其中IAA短剧市场规模250亿,同比增长150%,预计2025年将增至约350亿元,在2027年有望达到450亿元。
短剧投流方面,2024年短剧投流规模约为330亿,占短剧收入贡献的65%,预计 2025年投流规模接近400亿,2027年投流规模有望超过460亿元。2024年参与投流的微短剧总数(去重)超4.46万部,其中新剧总数超3.64万部,占比约82%。
国内短剧商业模式逐渐从IAP向IAA转变
短剧盈利模式一般分为单集付费、会员订阅和广告变现三种。
1.应用内购模式(IAP-In App Purchase):高度依赖商业化导流吸引用户观看付费,分为单集解锁和会员订阅模式。
2.应用内广告变现模式(IAA-In App Advertisement):用户可以通过观看广告免费解锁剧集,而短剧APP可以售卖这些广告位给其他广告主,这种方式更适用于低 ARPU值但是高存量剧目的地区。
3.混合变现模式(IAAP):结合了IAP和IAA,是一种混合变现模式,用户可以自主选择付费或看广告解锁剧集。
根据QuestMobile数据,截至2025年3月,红果短剧月活跃用户已超过1.73亿,距优酷仅差1200万月活用户,月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已达1.38小时,超过爱奇艺优酷、芒果TV、腾讯视频等四大长视频平台。红果诞生不足两年,就实现了传统长视频平台十余年积累的用户规模,且用户黏性极强,通过观看广告追剧,吸引了大量尤其是下沉市场的用户,产生规模效应。
短剧的回本周期短,投放与盈利成正比
短剧相对长剧来说具有回本周期短的特点。通常在新剧投放期设定测试周期先在各大平台少量投放素材试水,根据数据动态跟踪ROI和用户留存,如果在测试周期内实现回本则会追加投放扩大曝光,如果未达预期则及时止损不再追投,同时及时调整内容创作方向。一般首轮投放周期为30-45天左右,但随着行业竞争加剧的影响,周期可能会延长。
爆款短剧回本周期更短,盈利与投放成正比,《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上线首日充值额突破2000万,回本周期压缩到3天;《无双》上线48小时投流消耗超5500万元,上线8天充值破1亿元,快速实现盈利。
国内短剧产业链拆解
短剧产业链包括拍摄制作方通过购买内容版权或者自创剧本方式完成拍摄后将短剧提供给短剧版权商,而后通过流量分发平台触达用户。
上游内容生产:包括剧本创意、拍摄制作,监管约束等;
中游内容分发:包括平台整合、买量投流、分销推广等;
下游内容消费:包括上线播出、用户观看、充值消费等。
动漫短剧规模尚小 但二次元潜力很大
除了真人短剧,动漫短剧也正在加速增长。动漫短剧相较真人短剧的优势在于可 |P 化。根据巨量引擎营销,2024年Q4抖音动漫短剧的看播人群超20亿人,环比提升123.91%,付费规模超2600万,环比提升204.11%。
根据DataEye,25年4月以来动态漫短剧的投放量激增,素材投放量增长至2.86 万组。相比真人短剧中青年及以上的观众群体,动漫短剧的观众遍要年轻很多,深受二次元文化浸染的Z世代就是典型代表,占比超60%。
在需求端,根据艾媒咨询,2024年全国泛二次元用户规模5.03亿,付费率从2020年的28%提升至45%。
在供给端,精品动漫短剧因后期工序复杂,单部制作周期约一个月,普通动漫短剧依托标准化流程,单部制作周期可压缩至一周左右。根据巨量引警营销观察,目前动漫短剧的供给量约120部1月,与国内短剧行业上新数量相比规模尚小。
动漫短剧出海热潮持续升温
当前动漫短剧出海的发展阶段类似于2023年真人短剧的起步期,整体仍处于市场教育与早期探索阶段,真正的爆发期可能在2026年到来。
从市场格局看,动漫短剧出海参与者以网文公司为主,多数企业尚处探索阶段。地域需求方面,除日韩等传统动漫消费市场外,南美语、西语地区及东南亚的越南、印尼等地展现出强动潜在消费需求。
AI+动漫短剧
Al动漫短剧在制作方式和成本结构上与真人短剧存在差异,不论是版权方制作方,都在尝试探索相应的商业模型。传统动漫制作最耗时的环节在视觉部分,AI技术通过图片生成能力直接缩短了生产周期,视频生成技术的提升也使得动效表现比之前更流畅,且人类画手通常只擅长单一画风,而AI通过学习能掌握多种风格。动画生产的全数字化流程与AI具有天然适配性。目前AI生成的动漫短剧主要分为:
1.AI转绘短剧:利用A|技术对已有真人短剧进行动漫画风格转绘,部分角色形象、视角镜头需要根据动漫风格而改变,理论上,由市场验证过的真人短剧爆款都可以用 AI转绘重新再做一次,供给端库存充裕。
2. AI+动态漫:多与漫画原著绑定,在静态漫画图片的基础上增加动效、配音等呈现为视频形式,AI 可实现图片生成、图像生成风格迁移、动态补帧等制作流程,以较低成本实现经典1的风格焕新。
3.Al+动画短剧:由A| 生成的独立创作的剧情向动画短剧,成本较前两者更高,但质量也会更高。目前因技术问题仍需要大量人工介入,但在可见的未来,动画短剧将提供真正番剧级别的画面呈现,并实现远高于真人短剧的生产效率和项目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