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不爽也能爆的《盛夏芬德拉》,走向风格化的短剧厂牌们

没有「打脸」复仇的爽点、没有 「霸总砸钱」 的强刺激剧情,这部被称为 「细糠」 的文艺短剧《盛夏芬德拉》,一上线就打破了红果短剧平台多项记录——不仅热度值与播放量双双破亿,更连续三天刷新平台最高热度。

尽管题材拓宽和服化道、演员表演等硬件水平的提升不断拉高了整个短剧行业的精品化程度,但无论在消费者层面,还是创作者维度,「爽」和「快节奏」仍然被大部分人视为短剧的内容底色。当传统影视行业讨论「长剧短剧化」时,也大多指向了对快节奏和强信息密度的追求。

《盛夏芬德拉》内容的「慢」和流量的「爆」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反差。在追求「极致」冲突的短剧赛道,《盛夏芬德拉》的情感表达甚至是含蓄的,它的质感不是简单的画面、音乐升级,马厩制片厂主理人、该片导演张大马在爽感之外,找到了情感叙事在短剧中的爆款可能。

我们此前曾经对话张大马,他表示,自己并没有特别的内容方法论,但合乎逻辑的故事和足够成立的人物是他对短剧的基本要求。在这个基础之上,他会通过各种细节的布置注入个人风格化的表达,置景、灯光、镜头语言等细节都是粉丝常常称道的特点。不只是《盛夏芬德拉》,今年以来,马厩已经连续推出包括《幸得相遇离婚时》等多部爆款短剧,均以细腻的情感处理和唯美的视觉呈现受到热议。

我们也观察到,以听花岛、马厩制片厂、熊与兔为代表,一批短剧制作厂牌通过风格化内容的稳定产出已经在C端形成相对鲜明的厂牌心智。

用「情感密度」重构短剧叙事

作为马厩制片厂去年爆款短剧《深情诱引》的姊妹篇,《盛夏芬德拉》的故事始于一场家族联姻。男主角周晟安循规蹈矩、不苟言笑,女主角白清枚则自由洒脱、不服规训。

白清枚因目睹母亲悲剧而对婚姻充满恐惧,立志绝不在这段关系中投入真情。然而,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两人逐渐互生好感。最终,白清枚为逃避真心选择退婚,而周晟安则为追回所爱主动出击,给予了对方足够的安全感。

在叙事上,《盛夏芬德拉》摒弃「强冲突」与「工业糖精」,虽然「先婚后爱」是短剧的常见设定,但这部短剧通过大量的细节去铺陈情感:一起出席聚会时,周晟安会注意到白清枚穿高跟鞋不舒服,主动帮她换上拖鞋;为了白清枚学做饭,还把食谱偷偷藏在经济学的书籍里。

这些都不是单纯发糖的「甜宠细节」,而是承担了关键的叙事功能:前者是情感关系的第一次微妙转折,后者是角色为爱改变的无声证明。每一个细节都是一次微缩的情感推进,共同构成了情感逻辑的严密链条。这正是张大马的高明之处,他将言情所需的「慢工出细活」,拆解并重组进了短剧的快节奏框架内,用「情感密度」置换了「情节密度」,这反而给观众带来了久违的新鲜感与信服力。

同样是霸总人设,相较于《深情诱引》中霸总和小白花的经典组合,周晟安脱离了传统框架,塑造了一个情绪稳定、行动力强的「尊重式霸总」形象。他从一开始就给予联姻对象充分的尊重与自由;在准岳父突袭时主动为其打掩护;即便因退婚成为笑柄,也首先反思自身,并主动了解对方的喜好,堪称当下最流行的「引导性恋人」,提供了极高的情绪价值与安全感。

而女主白清枚的成长弧光同样完整,她出身大家族,热爱自由却被迫接受联姻命运。从因家族阴影恐惧爱情、假装玩世不恭、看不上男主的一丝不苟,到被男主真诚打动、一步步打开心扉,其心理转变细腻且动人。

通过环境和镜头语言营造氛围感是张大马最擅长的,第一集男女主角刚出场时,窗外的阳光明媚、生机勃勃,跟屋内逼仄阴暗的压抑氛围形成对比,面对面坐着的男女主正围绕一场被安排好的婚姻约法三章,巧妙暗示了二人的心境。这段剧情中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穿着西装革履,正襟危坐的男主暗示他严谨沉稳的性格特点,女主则是一身素白色衣服、袖子在挽在胳膊上,胳膊随意搭在桌子上,衬出女主潇洒不羁的性格,几个画面就把人物特点和关系勾勒清晰。

此外,漫长的蓝色隧道中二人并肩散步,冷调氛围更显暧昧;女主无助时,画面先切入一把为她撑伞的背影,而后才出现男主的脸——这种「尊重式关」的呈现方式,反而更拉近了两个人的距离。这些镜头不仅是美的,更直接参与了人物内心世界的构建。

相较于平铺直叙的表达,《盛夏芬德拉》中用了大量的隐喻和留白,首先剧名中的「芬德拉」是一种白色玫瑰,既呼应女主白清枚的名字,「只对你钟情、愿为你改变」的花语也暗指两人的关系走向。

配乐同样是该剧的一大亮点。82集的体量使用了28首歌曲作为BGM,音乐与剧情相得益彰。例如,白清枚在雨中等待周晟安时,陈绮贞的《鱼》响起,每句歌词都和剧情交相呼应,渲染了被爱救赎的氛围。多次出现的《玫瑰窃贼》几乎成为两人的专属BGM,剧集播出后该曲连续多日霸榜QQ音乐流行指数榜。

张大马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找到了属于短剧的、独特的情感叙事语法——在放弃对情节速度的极致追求,转而追求情感的效率和深度。这解决了短剧领域一个核心的创作矛盾: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里,让言情的「氛围感」与「情感推进」真实成立,而非仓促儿戏。

剧集没有依赖夸张的巧合和误会来制造冲突,而是让情感在拎拖鞋、煮红糖水、学做一碗乌冬面等日常细节中自然流淌。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累积起来构成了最坚实的爱意,让角色的心动和转变极具说服力。

图片

新贵厂牌

《盛夏芬德拉》的背后是在过去一段时间快速崛起的短剧厂牌「马厩制片厂」。广告导演出身的张大马涉足短剧还不到三年,却已带领团队制作了《情糜》《脱缰》《深情诱引》以及刚刚上线播放量即破20亿的《幸得相遇离婚时》等多部短剧,形成了独特的厂牌风格。

马厩制片厂的短剧情节摒弃了浮于表面的撕逼、复仇等狗血情节,转向对都市情感进行细腻描摹的「生活流」创作。张大马曾提到过,他认为具备最广泛共鸣的题材是最重要的,「对于市场来讲,爱情、婚姻、生活是三大命题。」

图片

在导演张大马的创作理念中,短剧的精品化并非仅仅指制作级别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内容上的精确化。马厩制片厂创作遵循的逻辑是:先让人物立住,再让剧情推进;先让情感真实,再让细节落地。这一理念贯穿其所有作品:《深情诱引》聚焦平等的爱情观;《幸得相遇离婚时》探讨 「婚姻中的控制欲与自我觉醒」;《盛夏芬德拉》则通过契约婚姻,挖掘爱的深层表达。

这些作品看似都是讲爱情,实则最终都是回归人性的探讨。《盛夏芬德拉》从剧情立意上,就精准击中了当代年轻人在亲密关系中的深层焦虑与渴望,比如女主角因母亲悲剧而恐惧婚姻,她的逃离与退缩引发了广泛共鸣,而男主角所提供的安全感和「尊重式爱情」,则回应了观众对安全依恋与平等关系的向往。

在这个基础之上,张大马会通过各种细节的布置呈现出个人的风格化,置景、灯光、镜头语言都是粉丝常常称道的特点。

图片

尽管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短剧的制作周期和成本都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但张大马觉得这是性价比很高的事,通过一部部作品迅速建立起独特的风格,远比在单部作品中减少预算重要的多。「我算了一下,多的这些成本,在质感上其实可以跟市场拉开很大差距。而且短剧虽然出了很多爆款,但受众其实是在萌芽阶段,如果能在这个时候建立自己的风格,是很值得的投资。」

同时稳定的班底缓冲了高成本带来的风险,据了解,马厩制片厂已搭建起2至3套固定的制作班底。这种稳定的体系不仅减少了磨合成本,保证了厂牌风格输出的稳定性,也通过几套班底的轮转提升了整体产能。公司内部以「创作者中心制」为核心,编剧宇航主导的「宇航创作室」、编剧红柳牵头的「红柳剧本工作室」以及付逸聪导演的制作厂牌「逸心制作」等工作室牵头负责内容制作,其中「马厩制片厂」的导演大都由穆裕(张大马)、十月时、瓦力张担任,确保了内容创作的活力与专业性。

图片

风格渐成

一批以精品化为方向,内容质量更稳定、风格相对统一的制作型短剧公司正在C端展现出更强的存在感。

除了「马厩制片厂」,「听花岛」「熊和兔剧场」都是在用户端具有一定认知的短剧公司。在小红书,有用户整理了三大制片厂的风格:马厩剧情节奏慢,制作精良,追求电影质感;熊和兔专攻病态强制爱,深耕情感极端;听花岛服化道精致+爆款演员,爽感更强。

「熊和兔剧场」的创始人王雨薇、熊巍都有多年影视后期经验,「熊和兔剧场」的作品节奏快、反转多,情感表达直白甚至夸张,画面风格偏向 「强视觉冲击」,比如大量的特写镜头、浓烈的色彩对比、激烈的肢体冲突。这种风格虽然争议较大,却在市场上拥有稳定的受众群体,满足了一部分观众对高强度情感体验的需求。

In House制作团队的形成是这一批制作公司能够保持稳定内容输出和鲜明风格的底层基础。和马厩一样,听花岛的核心编剧和导演几乎都为公司员工,并极为重视方法论在团队内部的沉淀和共享。听花岛制作负责人赵优秀曾介绍,团队设置了一套标准的培训流程体系,例如用户洞察方法论、短剧的爆款模型、短剧的爆款公式等,员工先经过标准流程的培训后,全员在内部统一认知,才会进入到实际的生产流程环节。

图片

与此同时,在短剧演员头部效应逐渐凸显的当下,与人气演员的绑定也有助于进一步加深C端用户对短剧厂牌的认知。听花岛就签约了王道铁、曾辉等头部演员,《十八岁太奶奶》系列因大量听花岛签约演员的出演被剧迷戏称为「听花岛团建」。另一方面,系列化开始成为一些短剧厂牌探索IP可能性的新尝试,对一个系列的持续开发,也有利于建立起用户对制作厂牌的心智,比如百川中文和其推出的《云渺》系列,听花岛也对《十八岁太奶奶》和《家里家外》等爆款进行持续开发。

此外,如主打女性觉醒的「于今无量」、因妆造出圈的「西安等闲」等,也都凭借各自的差异化定位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不同类型短剧「细糠」的不断涌现,反映的是短剧市场的多元化和细分化趋势。厂牌化竞争是短剧行业从野蛮生长迈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只有建立 「独特的风格」「稳定的内容品质」,才能在市场中长久立足。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