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短剧 / 正文

给钱给地,谁在争夺“短剧第一城”?

谁能想到, 一个短剧, 能让一座城市为之疯狂?

杭州拿出3亿. 郑州砸下2亿. 深圳直接甩出8000万现金, 还要组建2亿投资基金.

这些城市. 都在抢一个称号.

"短剧第一城".

听起来有点搞笑是不是?但数字不会骙人. 2024年, 短剧市场规模505亿, 超过了电影票房. 6. 96亿用户, 意味着10个人里至少6个在刷短剧.

01

说起短剧之都, 西安算是意外走红的那个.

最开始. 这些短剧公司都是广告公司. 给网文平台拍广告, 把小说内容拍成短视频, 引流到APP. 结果发现, 广告本身比小说还火.

于是有人开始琢磨:既然观众爱看, 为什么不直接拍短剧?

疫情那三年, 西安的广告公司们开始转型. 现成的演员, 现成的拍摄团队, 现成的投流经验. 天时地利人和, 全占了.

600多家影视公司. 3万平米, 270个拍摄场景. 全国每100部短剧, 60部出自西安.

这数据, 把横店都比下去了.

西安人自己都没想到. 这座十三朝古都, 有一天会靠"霸总"和"千亿继承人"重新走红.

02

但郑州不服气.

这座河南的省会城市, 有个独特优势:烂尾楼多.

听起来像黑话, 但确实是优势. 那些建得富丽堂皇的售楼部, 正好符合短剧里"千亿豪宅"的设定. 不用搭景, 直接拍.

成本低, 效果好.

郑州的短剧从业者开玩笑说:我们能成功, 一半功劳要给房地产. 那些千亿富豪的家, 其实就是各个楼盘的售楼部.

现在郑州日均开机短剧约100部. 占全国产量的40%-60%.

有人说, 短剧产业相当于郑州的另一个富士康.

03

重庆也加入了战局.

这座网红城市, 天生就有拍短剧的基因. 魔幻的城市风光, 复杂的地形结构, 轻轨穿楼而过的奇观.

IMG_256

随便找个角度拍, 都是大片既视感.

重庆四月联盟, 一家公司就拿下9. 27亿热力值, 全国第一. 承制短剧117部.

麦芽传媒, 单家公司热力值15. 34亿.

这两家公司, 几乎撑起了重庆短剧产业的半边天.

但重庆有个问题:头部突出, 腰部薄弱. 缺乏本土平台, 高度依赖承制业务. 就像一个只会代工的工厂, 赚的是辛苦钱.

04

看着这些城市打得火热, 成都也坐不住了.

《逃出大英博物馆》, 这部让无数人泪目的微短剧, 两位主创就来自成都的四川传媒学院.

《家里家外》, 上线3天播放量过200万, 话题量破10亿. 全四川方言, 全四川团队, 在成都双流拍摄.

成都走的路子不太一样. 它更注重内容品质, 注重文旅融合.

2000多家影视企业, 15个产业园区, 年营收突破1042亿. 四川省还设立3亿专项资金, 单部短剧最高奖补1260万.

这架势, 是要把短剧当支柱产业来发展.

05

各地政府为什么这么拼?

答案很简单:钱.

横店影视城年接待游客1800万人次, 文旅收入占总营收超40%. 一部短剧带火一座城, 这种事在短视频时代太常见了.

税收、就业、文旅、住宿, 一条产业链能带动一座城市的GDP.

所以你看到, 杭州余杭区设立2亿发展基金, 临平区豪掷3亿. 深圳统筹8000万财政资金, 还要引导社会资本组建2亿投资基金.

郑州直接免费开放德化街、二七广场等12个公共场景. 河南广电入局, 成立"大象剧场", 全国首个官方短剧平台.

这场面, 像极了当年直播带货兴起时, 各地争建直播基地的疯狂.

只是, 直播基地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结局. 90%不挣钱, 最后一地鸡毛.

短剧基地, 会重蹈覆辙吗?

06

从商业模式来看, 短剧基地其实就是二房东.

IMG_257

向剧组收场景使用费, 一天三四千. 好点的场景, 一天过万.

听起来不错, 但算笔账就知道, 单靠场景费很难回本. 投资几千万的基地, 按一天接待3个剧组计算, 刚好保本.

真正挣钱的, 还是内容制作和版权运营.

头部短剧公司, 一个月产量100多部, 按一部50万计算, 一个月营收5000多万. 有剧本公司, 光靠剧本一年营业额三四千万.

基地只是产业链的一环. 而且是相对微利的一环.

但城市要的不只是基地盈利, 要的是产业集聚效应. 一个产业园, 能带动周边餐饮、住宿、交通、服务业.

这笔账, 怎么算都划算.

07

问题是, 这个市场到底能容下多少个"短剧之都"?

现在全国至少17个省市发布了短剧扶持政策. 河北、河南、山东都在喊打造短剧基地. 东北也开始发力, 想在短剧赛道弯道超车.

供给侧爆发, 需求侧却有限.

短剧拍摄, 对场景要求其实不高. 霸总题材, 无非就是豪宅、办公室、酒店. 现代都市剧, 大部分场景都能复用.

更关键的是, 观众审美疲劳了. 同质化内容太多, 爆款越来越难出.

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提质增效", 意味着产能可能过剩.

那些投资几千万的短剧基地, 一年后还能有几个活下来?

这场"短剧第一城"的争夺战, 最后谁能笑到最后, 现在还真说不清.

08

说到底, 短剧只是风口. 风口会过去, 但产业会留下.

真正能成为"短剧第一城"的, 不是砸钱最多的, 而是产业链最完整、内容最优质、生态最健康的.

西安有量产优势, 成都有内容基因, 重庆有承制实力, 郑州有成本优势.

谁能胜出?

时间会给答案.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这场争夺战, 远比任何一部短剧都要精彩.

关键词: 一城 短剧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