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近年来,“微短剧+文旅”模式在各级政策指引下步入发展快车道,成为激活乡村文化资源、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创新路径。在文旅微短剧核心竞争力的塑造上,应当明确差异化特色定位,以地理标识体系激活文旅认知,以深厚文化底蕴实现“一地一品”,同时借助全媒格局推动多渠道互补与精准传播。微短剧与文旅产业的相互赋能,要以剧情故事与实地生态的巧妙融合探索长线发展,也要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带动了视听样态的更迭,其中依托短视频平台快速发展的微短剧以其独特的叙事魅力和文化表达成为近年来最受欢迎的视听样态之一。《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半年增长率高达14.8%,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从90分钟提升到101分钟,已追平即时通信。①微短剧迎来空前繁荣期,成为展示各地独有地域特色和深厚文化内涵的重要窗口,也成为连接地方与观众、推动观众转化为游客和消费者的有益桥梁。在微短剧长线经济与社会价值被不断发掘的背景下,“微短剧+文旅”创作形式应运而生,为文旅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旅微短剧”这一新兴的微短剧类型,在剧情设计中有机融合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道美食、标志性景观等元素,为观众提供了快速而深入的文化体验。文旅与微短剧的融合互动,不仅能丰富微短剧的内容生态和叙事手法,更通过数字经济的持续赋能为文旅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微短剧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视听呈现,将地域文化、历史故事、民俗风情等元素与大众广为接受的叙事手法相结合,创造出既深植文化根基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故事,吸引了观众的广泛关注和喜爱。另一方面,在微短剧的传播和推广下,旅游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了显著提升,当地旅游业蓬勃发展。随着相关扶持政策的不断出台和市场需求的日益增长,文旅微短剧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微短剧+文旅”的融合发展如何在连接地域特色与观众情感上更进一步,更好地实现创作者与观众的视域融合和意义共享?本文将围绕这一关键问题,深入探讨微短剧与地方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全面剖析其发展背景、重要意义以及赋能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的多重路径,旨在为微短剧与地方文旅的深度融合、彼此赋能提供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经验借鉴。
01
“微短剧+文旅”的政策驱动与乡村振兴机遇
在相关政策自上而下的推动下,“微短剧+文旅”模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微短剧+文旅”这一数字文化与地方旅游融合的创新模式,不仅有助于推动视听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还具有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促进乡村经济、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深远价值。
(一)政策驱动:明确发展方向与助力产业发展
“微短剧+文旅”的创作导向源于国家乡村振兴与数字中国建设的战略交汇点。在“十四五”时期,随着《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相继出台,乡村文化振兴面临双重使命:既要破解传统文化资源“沉睡化”、传播方式“断层化”的困境,又需应对网络传播时代受众媒介接受习惯的数字化转型。目前,全国相当大一部分非遗项目集中在县域,但数字化呈现率较低;而乡村题材短视频播放量虽保持稳步增长,却暴露出内容同质化、文化浅表化等不足。
近年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创作更多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微短剧,并积极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2024年1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 赋能千行百业的通知》《关于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明确讲好乡村振兴故事、重大考古工程和历史文化名城、传承非遗文化等八大创作方向,②并确立2024年创作播出100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主题优秀微短剧、2025年创作推出100部左右重点作品的阶段性目标。“微短剧+文旅”相关政策体系具有三大创新维度,其围绕战略导向、协同社会资源,形成自上而下的政策框架:其一,构建“中央统筹+地方响应”的立体化实施体系,贵州、安徽等地相继出台配套政策,河北、山东等省建立重点项目库,将拍摄基地转化为旅游目的地;其二,建立“创作引导+市场驱动”双轮机制,通过专项资金扶持、设立创作计划等方式引导微短剧创作;其三,通过“微短剧+文旅+电商+科技”等跨界模式延伸产业链,如浙江省投入千万元资金打造“微短剧+电商+旅游”全产业链,黑龙江省探索“视听+冰雪旅游”新模式。“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的创作计划旨在以文化深度与广度并重,强化创新融合、互动参与的视听艺术创作理念,缓解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与基层数字化能力不足的落差以及乡村文化资源历史积淀与当代传播效能低下的矛盾,力图通过顶层设计下的系统性治理实现文化治理效能的系统性提升。
在国家层面政策的引导下,各地积极实施专项扶持政策,推动文旅微短剧创作实现从粗放式发展向靶向培育的转型升级。北京、上海等地率先积极响应,出台扶持政策,并结合地域文旅特色,推出了一批主题鲜明、制作精良的微短剧,拉动旅游效应显现。北京广播电视局发布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短剧游北京”创作计划,重点扶持以中轴线文化遗产、胡同烟火气为内核的在地化叙事;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每年设立5000万元产业引导经费促进微短剧发展,定向支持石库门风情、江南造船厂遗址等城市记忆的影视转化;河南省广播电视局组织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活动,并广泛征集相关主题微短剧,针对少林功夫、殷墟考古等文化IP进行主题化开发。这种强调地方特色基因的专项扶持机制,有效破解了传统文旅推广的时空局限,通过对在地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将地方非遗传承、民间技艺等特色元素转化为剧情内核,借助大数据分析实现内容与目标客群的精准匹配。以往地方文旅的推广主要依赖旅游节庆、旅游景点、特色体验等线下资源和活动,这一模式存在受限于地理位置难以触及更广泛的潜在游客群体、信息传播模式难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缺乏有效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手段、难以精准定位目标游客等诸多局限性。如今,文旅微短剧充分发挥其短小精悍、创意独特的内容特色和社交媒体平台的互动优势,观众参与讨论、分享和转发的互动机制进一步促进了地方文旅内容的快速传播和广泛覆盖,在很大程度上以线上流量的优势弥补了线下客流不足的劣势,进而形成“专项输血+特色造血”的良性发展格局,推动微短剧从同质化竞争转向精品化传播。
(二)社会意义:体系化带动乡村振兴
在政策引导下,“微短剧+文旅”的发展模式有机融合微短剧与文旅两大社会热点,紧扣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通过完善覆盖内容生产和传播、产业协同和拓展的链条,系统推进乡村文化资源的要素激活与效能转化,形成以数字化叙事重构地方特色发掘、以媒介化传播突破地域空间限制、以产业化整合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的发展体系。在微短剧的呈现下,乡村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历史文化等特色资源得到了充分展示和传播,大量游客被吸引前来观光旅游,文旅微短剧以此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微短剧的创作和拍摄也为当地乡村居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促进了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与繁荣发展。
具体而言,“微短剧+文旅”带动乡村振兴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理解:从乡村产业升级上看,微短剧和相关文旅融合项目能够展示乡村独特的生态景观、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带动乡村文化、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将文化传播效能转化为乡村美育提升与社会资本积累的双重动能,促进乡村的多元化发展。例如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山西广播电视台打造的文旅奇幻系列微短剧《心灵奇旅》以奇幻手法展现了山西的历史底蕴和自然风貌,也促进了山西乡村环境的改善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出发,“微短剧+文旅”的创作模式有助于挖掘和利用乡村的文化资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乡村的文化影响力,促进地方性知识向公共文化产品的形态跃迁。如河南提出从庙底沟、仰韶村、二里头村、汉魏洛阳故城、郑韩故城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取景取材,唤起人们对乡村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保护意识,讲好中华文明起源和文化传承故事。从改善乡村环境、建设和美乡村的角度出发,微短剧的拍摄与宣传有助于乡村环境的整治与景观的提升,相关融合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和旅游,同时为当地农民带来更多经济收益,助力其生活水平提升。如微短剧《飞扬的青春》讲述大学生曹飞扬受政府号召返乡创业的故事,戏里以乡村建设故事展现了当下年轻人对旅游资源整合运用的深入思考,戏外也在拍摄地瑞安曹村镇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文旅热。曹村镇在2024年春节期间接待旅客累计接待近20万人次,民宿爆单,进士宴、烧烤等周边餐饮消费火热。③
02
“微短剧+文旅”核心竞争力的打造策略
在2023年全国兴起“文旅热”的背景下,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跟随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深入实施,带动“微短剧+文旅”融合创作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地广电、文旅部门积极响应,推出了一系列富有差异化特色与文化内涵的地方文旅协同计划,将旅游地的人文景观、历史故事、民俗风情等元素融入微短剧剧情创作中,为旅游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一)在地景观呈现:以地理标识体系激活文旅认知
文旅微短剧的差异化定位本质在于构建不可复制的地理标识体系,其核心是通过“自然景观硬载体+文化符号软内核”的协同作用建构独特认知。微短剧创作者需要将世界遗产地标、特色建筑群落等物理空间及方言习俗、传统技艺等文化符号进行系统编码,形成具有专利性的“地理基因”组合。地域空间之所以具有辨识度,本质上源于其作为“文化—地理复合体”的独特性建构。这种辨识度并非简单的视觉差异,而是空间要素在历史沉淀、文化实践与感知体验中形成的符号化结晶。泉州配合“剧游泉州”计划推出《漂洋过海只为你》《簪花女王》等微短剧,将侨批、簪花等民间文化、非遗主题与物理空间相结合。其中《簪花女王》以泉州蟳埔女簪花民俗为核心元素,在物理层面精准呈现蚵壳厝建筑群、渔港码头等空间载体,从文化维度有机融入簪花技艺、海洋民俗等非遗元素,形成“见簪花即思蟳埔,观红厝必想泉州”的认知,吸引大量观众前往蟳埔村体验簪花服饰打卡,相关剧集播放量破亿。④四川乐山推出的微短剧《我的归途有风》则以乐山美食文化为主线,通过主人公返乡创业的故事串联跷脚牛肉、甜皮鸭等地方美食,并艺术化展示乐山大佛、峨眉山等自然景观,建立起味觉记忆与空间认知的情感联结。剧集播放量达1.9亿次,带动乐山游客量增长30%。⑤
文旅微短剧的创作实践证明地域空间的高辨识度显现本质上是“文化DNA”的显性表达。作为艺术表达高度依赖地域特性的视听形式,文旅微短剧不仅要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视听表达呈现当地景观,更要基于微短剧特性充分挖掘当地特色,保证终端产品输出的高辨识度。当蟳埔渔港的潮汐节律与簪花技艺的传承谱系在镜头中交织时,当乐山三江汇流的地理特征与麻辣鲜香的味道记忆在叙事里共振时,地域空间便摆脱了地理坐标的物理局限,进化为承载集体记忆、激活文化认同的认知图腾。有学者指出,“微短剧+文旅”创作模式中的辨识度具有重要意义:“既涉及微短剧作为文艺作品的审美辨识度问题,也涉及旅游资源的地域辨识度问题,更涉及产业跨界融合形成的品牌辨识度问题。有辨识度,承载文旅推介属性的微短剧作品才能从众多相似或竞争性选项中脱颖而出。”⑥文旅微短剧的创作需在勘景、拍摄、宣传、推广等各环节,找到城市与作品气质的高度契合点,在展现旅游目的地的迷人景致之余,更深入地挖掘其独特韵味,通过故事化、轻量化、高效化的表达赋予地方文旅鲜活“灵魂”,以此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与行动欲望,促成从“心动”到“行动”的自然转化。
(二)文化内涵挖掘:以深厚底蕴实现“一地一品”
文旅微短剧差异化的特色定位不仅体现在视听呈现、合作模式等外在表现形式上,更反映在“一地一品”的内在文化内涵中,此类作品在价值主张、目标受众定位等方面均体现出模式差异与地方特色。在文旅品牌的传播策略上,“以场景为核心”的传统传播模式已逐渐被“以内涵为引领”的传播策略取代,因此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内外部资源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的内在价值,通过调整内部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展现独特的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与前文更强调空间资源的物理独占性相比,这里强调的是文化基因的精神独占性,二者间是层层深入、由表及里的关系。并且,微短剧文化内涵上形成差异化的核心不在于呈现什么,而在于如何将文化基因注入叙事语法—当乐山跷脚牛肉在《我的归途有风》中成为父子和解的情感媒介,当泉州侨批档案在《漂洋过海只为你》转化为跨洋恋人的时空信物时,地域文化便完成了从物质载体到精神载体的转变。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述充满地方韵味与文化底蕴的故事,实现文旅微短剧的内涵式发展,是微短剧创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从立项开始,创作者就探索将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等元素与现代叙事技巧相结合,策划既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故事;剧本创作中更要融入地方特色和文化氛围,以打造具有氛围感、真实感的文旅微短剧IP;角色塑造、情感表达及视觉呈现方面,通过地方历史人文内涵与剧集要素的结合,将观众带入一个个充满地域特色的文化场景中,见微知著地展现一个地区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例如苏州广电传媒集团(总台)与芒果TV联合摄制的文旅微短剧《一梦枕星河》,以苏州古城保护和非遗苏扇技艺传承为主线,讲述了一位年轻设计师与苏扇传承人共同守护传统文化的故事。该剧贯彻“内涵引领”策略,将苏州的文化基因转化为精神吸引力。以往的苏州文旅宣传片多聚焦于园林、平江路等标志性场景,通过视觉冲击吸引游客,但同质化严重,难以达成情感共鸣;而该剧剧情以“苏扇技艺传承”为内核,通过女主角拜师学艺、复原古法制扇工艺等情节,展现非遗背后的工匠精神与历史脉络,并借角色之口道出“一柄苏扇,半部江南史”的文化寓意;男主人公也在评弹声中回忆家族往事,凸显苏州“雅文化”的独特审美。在场景选择上,《一梦枕星河》的取景地不仅包括热门景点平江路,更深入苏扇工坊、吴门画派旧址等文化空间,突出“场景为文化服务”而非“文化为场景服务”。总之,传统文旅宣传模式依赖“园林独占性”吸引游客,但《一梦枕星河》通过凸显苏扇文化基因形成精神绑定,让观众因“向往技艺背后的江南美学”而前往苏州,实现了从“看景”到“读城”的深层转化。这种立足现实文化资源、观照地域文化内涵的创作,不仅丰富了微短剧的内容生态,而且提升了作品的社会价值和人文关怀。
(三)全媒体精准传播:渠道互补扩大影响
在完成兼具特色与内涵的内容创作之后,利用多种传播渠道精准传递给目标受众,也是文旅微短剧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步。与常规微短剧不同,文旅微短剧的生产通常采用“自上而下”模式,由文旅部门与主流媒体联合出品或指导创作,在传播上也能够更大程度利用融媒体优势进行多渠道传播。在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之外,文旅微短剧还能够依托包括电视、广播、报纸、官方网站以及社交媒体账号等主流媒体自身传播矩阵,扩大传播范围。与强调曝光量与互动性的常规微短剧播出渠道不同,主流媒体传播渠道具有更加广泛的受众基础和较强的公信力,更利于文旅微短剧覆盖不同年龄、性别和兴趣爱好的人群,与其他传播渠道形成有益互补。
文旅微短剧还基于互动行为产生的大数据用户画像,勾勒目标用户特征并精准推送,实现内容的精准传播和广泛覆盖,进而实现受众面从“广”到“精”的高效传播。通过对用户兴趣、行为和偏好等信息的分析与甄别,文旅微短剧可以更为精准地定位目标受众,从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开展定制化的内容创作与营销。例如,芒果TV“大芒计划”工作室策划拍摄、上线播出的《我们之间的秘密》《我等海风拥抱你》《不止是合租的关系》《你的岛屿已抵达》《一梦枕星河》《那个重逢的夜晚》《夏日出逃热恋岛》等微短剧,在通过当地电视频道播出实现广泛传播的基础上,借助湖南卫视和芒果TV的平台优势向全国辐射;并围绕澳门、福建泉州惠安、湖南长沙、湖南常德、江苏苏州、福建平潭、广东惠州等拍摄地,激活更多当地账号进行二次传播与联合传播;又通过精准的广告投放策略和高效的算法推荐机制,主动联动“跟着短剧去旅行”“想你的风还是吹到了海边”“当初熬夜看小说,现在熬夜看短剧”等网络热点,在大数据推送的助力下实现了对目标受众的广泛触达和深远影响。通过从传统媒体到融媒体矩阵,再到网络平台精准推送的多渠道传播和精准化目标定位,文旅微短剧能够更加高效地触达目标观众,实现在地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影响力的扩大。
03
“微短剧+文旅”的双向赋能与长线发展
近年来,一批题材多元、视角各异的精品微短剧通过鲜活叙事,在方寸屏幕间勾勒城市肌理,诠释着不同地域的人文气象与精神底色,令观众耳目一新。如今,“微短剧+文旅”正在实现其形态和价值的多维拓展。如何长线发挥文旅微短剧的社会效应,让微短剧与文旅持续双向赋能,将是“微短剧+文旅”多赢实践模式进一步发力探索的重点。
(一)双向带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赋能区域发展
文旅微短剧作为双向赋能的创新引擎,正通过数字内容生产重构地方文旅产业链,以“线上流量激活+线下场景转化”的双向导流机制重塑文化消费生态。各地方文旅将微短剧深度嵌入发展规划,通过“内容生产—传播引流—消费转化”的系统链路,构建富有地域特色的数字文旅IP。这一模式的核心突破在于从“线下单向导流”转向“线上流量先导”,以故事化内容抢占注意力资源,再通过场景化运营将流量转化为实体消费,促进流量沉淀到消费转化再到口碑反哺的流动。例如,浙江文旅以青春剧《橘子汽水》为媒介,创新“内容+场景”协同开发模式:线上依托剧集传播南浔古镇的渔都文化,线下在贻德广场设立“橘子汽水”交互节点,通过打卡赠饮、文创开发等方式增强用户黏性。南浔古镇同步升级服务设施,围绕千年古城IP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实现线上话题热度与线下服务能级的双向提升。
随着资源分流与均衡布局,微短剧制作的重心逐渐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发展,政策扶持带动配套发展,产业需求促进文旅兴旺。截至2025年4月,“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已公布六批推荐目录,共有79部作品入选。《巡境前夜》《棒球少年》《人间办事处》《少数派女孩》《阿嫲的牛肉店》《数着星星唱歌》等文旅微短剧重点项目已经进入制作阶段。这些推荐作品中,超过三成为地方广电局与视频平台联合报送,地方广电局的资源调动能力与视频平台的微短剧制播经验达成互补,为文旅微短剧的创作提供了更大的便利。这种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实践,不仅开辟了文旅产业增值的新通道,更成为融媒体时代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
(二)长线发展:故事沉浸与实地体验的有机融合
文旅类微短剧在实现可持续创作与深度赋能文旅的过程中,面临着核心价值定位的双重考验:一方面需要调和微短剧的快节奏叙事与文旅场景的沉浸式体验特性,另一方面需有机衔接线上视听内容与线下生态体验。微短剧深受观众喜爱的关键点在于“快叙事”下的强烈爽感,然而由文旅局、文旅集团主导的微短剧则很有可能存在希望通过“慢叙事”打造成剧情版“旅游宣传片”的问题,这极易导致作品定位模糊不清、叙事节奏“快慢不定”。有的过度侧重旅游宣传,几乎沦为旅游广告;有的完全沉浸于“爽文”套路,文旅元素仅作为背景存在,显得生硬而缺乏深度,难以形成长期发展的可持续模式。
从移动互联网的传播规律出发,文旅微短剧不仅是娱乐产品,更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创作者需注重将微短剧作为新兴视听艺术形式的特性与文旅产品紧密结合,避免将景区景点或项目作为背景板简单呈现,也要超越静态的自然风貌展示,在“内容为王”的导向下将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与吃、喝、玩、乐、购等生活元素融为一体,巧妙地将非遗、文化、美食等文化符号植入剧情,为用户提供新的观感体验。例如,在文旅微短剧的创作中,可以通过将剧中人物的生活路径打造成景区的旅游线路,让观众在看到相关场景时,能够立刻产生特定的记忆勾连和情感共鸣;也可以将微短剧内容与住宿、餐饮、演艺等业态相结合,为游客提供一体化的旅游体验。在内容和产业运营上,可通过推动文旅微短剧与其他媒介形态的密切合作,实现有机联动,共同提升地方文旅IP的价值,为文化旅游目的地创造新的流量入口和营销机遇。如《大王别慌张》突破传统景区宣传模式,将熊猫IP与沉浸式剧本游深度融合,通过体验熊猫表演、套票住宿、网红探景区等方式,串联起特色餐饮、主题民宿等消费场景,使游客在解谜互动中完成从内容消费者到在地体验者的身份转化,有效带动了景区的人气提升,让观众仿佛以“剧中人”的身份穿梭在剧集场景中;《恋恋茶园》以茶文化为精神内核,结合丽水市的农耕文化和茶文化背景,在爱情故事中嵌入制茶技艺展演、梯田农耕体验等非遗场景,展现了古堰画乡、九龙湿地、云和梯田、大木山茶园等景区的美丽风光和深厚底蕴,通过场景与内容的深度结合带动整体业态发展,开创了文旅消费的新模态。文旅微短剧的可持续发展是文化传播范式与产业逻辑的双重革命,其本质映射着数字时代文化生产的根本性转向——从单向传播到生态共建,从流量收割到价值沉淀。
结语
作为由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和新消费习惯催生的媒介与消费融合模式,“微短剧+文旅”不仅为观众提供了通过微短剧进行虚拟旅行的独特体验,还推动了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新动能。随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持续推进和文旅产业的日益成熟,“微短剧+文旅”模式有望带动广电视听、文化旅游全行业共谋、共策、共创,在呈现更多微短剧精品力作的同时,为观众提供更多精彩纷呈的文化旅游体验。唯有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才能使这种数字文化新业态真正成为传承中华文明、赋能乡村振兴、促进文旅消费的可持续创新引擎。
注释
①《〈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九大主要发现发布》,https://mp.weixin.qq.com/s/zLS0U0gTaWRpgUKBjIkPJA,2025年3月26日。
②《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http://www.nrta.gov.cn/art/2024/1/12/art_113_66599.html,2024年1月12日。
③《优酷发布2024影旅融合报告:影视IP主题展、线下快闪等文化创意新空间成旅游新场景》,https://mp.weixin.qq.com/s/gVkLxm9RMRf5-EICPQn8yg,2024年5月19日。
④耿煌:《微短剧+文旅“种草”泉州》,《泉州晚报》2024年9月10日第13版。
⑤付远书:《“四川造”微短剧赋能文旅品牌建设》,《中国文化报》2024年11月23日第2版。
⑥陆先高:《“微短剧+”赋能文旅融合,辨识度从哪儿来?》,《传媒》2024年第16期。
(作者系长春师范大学文旅与电影学院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本文系2024年度文化和旅游部文化艺术研究项目“新中国电影的国家记忆建构研究”〈项目批准号:24DC007〉、2023年度国家社科艺术学项目“百年东北电影史料集成与美学研究”〈项目批准号:23BC053〉、长春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传奇传统与中国网络文学”〈项目编号:CSJJ2022008SK〉的研究成果)
本文刊发于《中国电视》202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