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视听大数据半年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卫视频道播出75部微短剧,创造16.8亿收视人次,接近2024年全年的两倍。这些数据呈现的是“广电21条”等政策结构性调整与视频内容生态变革的双重作用,昭示着微短剧正在从短视频平台的“内容快消品”,转型为卫视大屏的“战略新物种”。
大屏逻辑:微短剧的卫视化改造
微短剧上星并非简单的内容迁移,而是一场深刻的媒介适配变革。卫视大屏与手机小屏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内容逻辑。
时长重构是首要挑战。短视频平台常见的1-3分钟单集时长,在卫视播出时面临广告编排压力,多数上星微短剧将单集延长至5-8分钟,以适应传统节目时段结构。如东方卫视《午后玫瑰》将原版2分钟一集扩展为4分钟,进而嵌入30分钟节目区块。
叙事节奏也需要重新调整。小屏微短剧依赖强冲突、高密度反转,但大屏观众更注重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像《狮城山海》在保持快节奏的同时,增加了场景搭建和人物背景交代,收视率高达1.233%。
排播策略创新同样关键。湖南卫视"大芒剧场"采用带状排播,周一至周五每日更新;东方卫视则尝试周播+互动的模式,通过二维码引导观众参与剧情互动。这种"大小屏联动"模式正在成为行业标准。
大屏偏好:什么样的微短剧更受欢迎?
卫视作为主流传播渠道,承担着弘扬正能量、引导社会价值观的媒体责任,这使现实题材微短剧更容易获得播出机会与观众认同。另一方面,卫视收视群体中以中老年观众占比居多,他们更青睐贴近生活、情感真挚的“接地气”内容,而对设定夸张、脱离现实的“悬浮式”题材兴趣较低。
例如,《去桃花盛开的地方》通过讲述返乡青年扎根农村、带领村民创业的故事,切中了乡村振兴的时代主题,引发广泛共鸣;另一部作品《欢喜一家人·爱在一起》通过单元剧形式聚焦家庭话题,大屏端收视1010.8万户次、收视时长179.5万小时。这些作品不仅题材积极、情感真挚,也在叙事上兼顾了大屏观众的审美习惯,实现了社会效益与收视表现的双赢。
冷思考:热潮背后的隐忧与挑战
微短剧“上星”虽势头强劲,却并非万能解药,行业仍需理性看待其背后的结构性问题。
盈利模式尚未清晰。目前卫视广告收入往往难以覆盖微短剧的制作成本,多数项目仍依赖平台补贴或品牌定制剧形式维持运营。
内容同质化现象逐渐显现。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上星微短剧中都市情感类题材占比超过60%,类型创新明显不足。更有数据显示,微短剧的“单集留存率”(即看完第一集后继续观看第二集的观众比例)平均仅为45%,远低于传统长剧的60%。很多观众仍处于“看一集算一集”的状态,尚未形成对某一剧场或系列内容的长期收看黏性。
评价体系亦存在缺失。传统收视率指标难以全面衡量微短剧的传播效果与社会影响力,而网络热度数据又容易受到刷量干扰,因此行业亟须建立一套科学、跨屏的综合评估体系,以推动微短剧走向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轨道。
未来可期:赋予娱乐更多意义
微短剧正在通过卫视平台,进入更多家庭,影响更广泛的受众。它们不再只是打发时间的快餐娱乐,而是成为能够承载时代价值与社会意义的重要载体。这个小屏幕的大时代,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