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逆袭感”短剧是情绪解药还是心理陷阱

引言

当你正兴致勃勃地刷着某音短视频,结果正在观看的视频剧情刚到高潮便戛然而止,打开评论区看到清一色的留言:“谁能拒绝一集突如其来的短剧呢?”惊觉平台推荐给你的竟是短剧的一集,好奇心作祟,你一气呵成下载了相关软件、搜索短剧名称《我在系统帮助下……》、一集接着一集……一部终了却还是意犹未尽,又情不自禁点开了新的一部《重生之……》。

IMG_257

IMG_258

上述现象可以说是普遍存在了,短剧“爽、甜、奇”的剧情让我们获取大量情绪价值,然而“熬夜追短剧”、“短剧过后内心空虚”等一系列问题悄然滋生,加重大学生心理负担。

那“逆袭爽感”短剧究竟是情绪解药?还是心理陷阱呢?且随我一起往下看!

双向影响

1.缓解焦虑,即时满足

我们大学生正处于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未来规划的多重焦虑中,而短剧恰好精准击中了我们对“即时反馈”的心理需求。短剧凭借豪门逆袭、霸总虐恋、娇妻甜宠、重生复仇这类题材,使得剧情呼应现实痛点、制造爽点、短暂满足人类内心渴望。且不同于长剧需要耐心铺垫,短剧的剧情推进如同“快节奏过山车”——前一秒主角遭遇困境,下一秒就能逆风翻盘;刚为角色的遗憾揪心,转眼就迎来圆满结局。这种“短平快”的情感闭环,制造出身体、情绪和思维的多重快感来满足我们的原始快感需求,能快速释放大学生积压的负面情绪。

IMG_263

释放负面情绪

2.模糊现实,认知偏差

但短暂的慰藉背后,隐藏着认知偏差的风险。大部分短剧为了吸引流量会采用“极端化”的剧情逻辑:主角的“光环力量”总是十分强大,可以依靠“金手指”轻松解决问题,对应的反派会立刻得到令观众十分解气的严重惩罚;短剧中的爱情几乎都是“一见钟情、坚定不移”。长期观看这种“理想化叙事”,容易让大学生产生“现实也该如此”的认知偏差。

心理学上的“替代经验效应”在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习惯了短剧中“一键解决问题”的大学生,面对现实中真正的挫折时,会更容易产生挫败感。比如看到短剧中“毕业生靠一个创意就获得投资”,再对比自己投简历屡屡碰壁的经历,可能会加剧自我怀疑;沉迷于“霸总式爱情”的剧情,也可能让大学生对现实中的亲密关系产生过高期待,忽略了感情需要经营的本质。

减少依赖

面对短剧的“诱惑”,与其一味抵制,不如学会“理性共处”。毕竟短剧本身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掌握观看的“主动权”,避免被算法牵着走。

1.设定”观看边界“,掌控自我时间

对抗“短剧沉迷”的第一步,是给观看行为设定清晰的“边界”。可以利用“时间管理工具”(番茄to do等APP),在手机上设置“短剧APP使用时长限制”,让舍友帮助你设下解除密码,防止自己在时限到达后解除密码接着观看;也可以选择“固定观看时段”,比如只有晚餐后才可以观看15分钟,而不是把碎片化时间都交给短剧。

2.主动筛选内容,拒绝”低质“剧情

并非所有短剧都只追求“爽感”,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以拟人化的修辞讲述中国文物寻找回家之路的故事,让观众将视线聚焦在海外“迷路”的中国文物,引起广泛共鸣。

我们可以主动筛选这类“高质量内容”,减少对“无脑爽剧”的依赖。不一味追求“逆袭”“甜宠”等刺激性题材,而是长期接触优质内容,既能满足娱乐需求,也能避免被低质剧情误导,形成更理性的认知。

IMG_265

3.培养”替代爱好“,充实空余时间

沉迷短剧的另一部分原因是“无事可做”——课余时间无所事事、周末懒得出门就选择刷短剧。面对这些情况,可以选择培养一个“替代爱好”来减少自己对短剧的依赖。可以选择和专业相关的爱好,比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加入编程社团;也可以尝试能放松身心的活动,比如跑步、练字、学一门乐器;还可以参与社会实践,比如做志愿者。当我们把时间投入到这些更有价值的事情中时,不仅能提升自己,还能获得比刷短剧更持久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远比短剧中的“虚拟爽感”更能滋养心理。

结语

短剧的流行,本质上是时代快节奏的产物。它用“即时满足”填补了大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却也可能用“虚拟爽感”偷走我们自我提升的机会。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像短剧中那样“一键逆袭”,而是需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在图书馆里埋头苦读、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目标。偶尔刷短剧放松无可厚非,但别让它成为生活的“主旋律”——因为比起短剧中的“虚拟人生”,你亲手创造的现实,才更值得期待。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