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家广电总局在2025郑州微短剧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启动“优秀动画微短剧扶持计划”时,行业的财富闸门被彻底打开。
巨量引擎数据显示,8月漫剧行业消耗环比暴涨174%,单日上新20部剧,观看人次突破20亿,付费规模直逼2600万元,而9月增长势头更猛,行业日流水较2024年Q4激增900%,月产漫剧集数较去年同期增长567%,单平台日均在投剧目已突破20部,全网播放总量正式迈过百亿大关——这场由AI驱动的内容革命,不仅是一场财富狂欢,更暗涌着文化自信与数字焦虑的激烈交锋。
数据狂飙:漫剧市场的财富狂想曲
与光同尘集团:纯AI制作的《传武》《我的治愈系游戏》包揽腾讯动漫榜冠亚军。《传武》首周播放破千万,抖音单日增量百万级。AI介入后,年度产能从96分钟飙到360分钟,暴增375%。这部以中国传统武术为内核的漫剧,用AI技术将少林棍法、太极招式以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方式呈现,让海外观众也感受到中国武学的魅力,成为中国文化通过漫剧出海的成功样本,彰显着文化自信的底气。
珀乐科技&生数科技:10人团队45天做完50集《明日周一》,在无流量扶持的情况下,5天播放量破500万,如今全网播放1264万,预估总收入120-150万元。其成功验证了小团队也能借助AI在漫剧市场分一杯羹。
柯映动画:作为老牌公司,通过AI转型,月产量飙升至400分钟,稳居行业前列。总经理华国兴直言:“不跟进AI,迟早被淘汰!”这道出了行业转型的紧迫性。
更令人咋舌的是,漫剧测出率高达50%-75%,远高于传统短剧,意味着试错成本极低。当别人已经在低风险中实现财富积累时,观望者正害怕自己在这场AI漫剧的浪潮中,成为被淘汰的“数字难民”。
技术角力:量产派与精品派的生存法则
AI的介入,将漫剧市场撕裂为两条截然不同的赛道,二者虽路径迥异,却都在疯狂收割。
量产派:10人团队日赚3万的“快钱神话”
巨日禄创始人杰夫早在2024年就精准预判:AI的首个商业化突破口就是漫剧。量产派将这一预判变成了真金白银。
时刻互动:其AI漫剧《高考万岁之我靠系统大展宏图》,通过AI转绘技术,将3个月的制作周期压缩到1个月,成本削减70%-90%,单部剧成本仅数万元,却能快速盈利。但在追求速度与数量的同时,不少量产作品陷入同质化困境,缺乏文化内涵与深度,让人担忧中国漫剧在快速发展中丢失文化灵魂,数字焦虑在行业内蔓延,创作者们担心过度量产导致市场饱和,自己的作品无人问津。
个人/工作室团队:堪称量产派的典型。输入“古风街道”关键词,AI10分钟生成20版场景;输入“银发剑客+机械臂”,瞬间产出100个角色造型,节省了原画师3天的工作量。每月产出3部剧,靠平台流量分成日赚3万,直言“比上班强10倍”。
然而,危机已悄然逼近。8月近600部新剧中,70%是量产剧,但像番茄小说改编的《别人求生我享乐》这类爆款仅占1%,其余大多沦为“陪跑者”。中文在线集团AI动漫部总经理周立强警告:“同质化内容撑不过3个月,现在进场还做流水线产品,就是送人头!”
精品派:单剧狂赚150万的“品质革命”
当量产派追逐快钱时,精品派早已将AI转化为提升品质的利器,同时扛起传播中国文化的大旗。
《有山灵》:5人团队采用零手绘、零三维技术,将《山海经》打造成电影级漫剧,单集播放量超92万,仅衍生授权费就收入80万。他们对细节的把控堪称极致,一个抬手动作拆解为12帧,每帧角度偏差不超5°,衣服褶皱、发丝飘动全按物理规律呈现。这部作品将《山海经》里的奇珍异兽、神话故事以全新的视觉形式展现,让古老的中国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生机,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极大增强了文化自信。
《传武》:更是将细节做到了极致。板车晃动幅度、纸钱飘散轨迹、车轮陷泥的凝滞感,精准还原原著,让原著粉疯狂刷剧。通过对中国传统市井生活场景的细腻刻画,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烟火气。
《明日周一》:10人团队投入成本不到30万,却斩获150万收入,回报率高达500%。珀乐互动CEO杨晟揭秘关键:“我们用AI编剧助手分阶段创作,策划AI搭框架,编剧AI写情节,编辑AI润色,既快又保质量。”
行业真相:现在入局真能赚到钱吗?
成本壁垒:量产派用AI将单分钟成本压到1000元,而传统制作成本高达2万元/分钟。时刻互动靠自主研发的AI工具,投放成本直接降低20%,技术壁垒正在形成。新入局者担心无法跨越这道门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立足,同时也忧虑低成本量产会影响中国漫剧的整体质量与文化输出水平。
人才缺口:柯映动画的华国兴吐槽:“现在招懂AI的分镜师比登天难!”量产需要“会用AI的复合型人才”,精品需要“懂艺术的技术专家”,人才稀缺已成行业痛点。企业害怕因缺乏人才而无法创作出兼具文化内涵与技术水准的作品,导致中国漫剧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流量倾斜: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明确表示:“流量只给‘有IP+有质感’的作品。”上半年3000部漫剧中,80%没拿到流量扶持,没有AI加持的平庸作品,连平台门槛都难以触及。创作者们焦虑于如何在海量作品中脱颖而出,同时也思考着怎样借助流量优势,让富含中国文化元素的漫剧被更多人看到。
普通人的破局之道借鉴量产派的“快”:利用珀乐AI编剧助手等工具,将小说快速改编成剧本。水母智能就凭借此方法,半年制作22部剧,收获14亿次播放量。但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要注重融入中国文化元素,避免作品空洞无物。学习精品派的“质”:即便制作量产剧,也可用AI进行细节优化。给角色添加符合人设的微表情,就能使点击率提升30%。通过打磨作品质量,让每一部漫剧都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抓住政策红利:郑州扶持计划、海珠区30万奖励等政策,能为创作者节省启动资金。政策的东风,不容错过。借助政策支持,创作者们更应承担起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用漫剧讲好中国故事。
“AI不是让你取代谁,是让你成为不可替代的人!”周立强的这句话,为普通人指明了方向。
漫剧市场的财富列车正在加速前行。这不仅是一场技术与商业的竞争,更是一场文化自信的较量与数字焦虑的突围。现在入局“抄作业”,下一个漫剧圈的“新贵”或许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