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短剧 / 正文

“横店长期缺爹”演短剧,老龄网民已超1.5亿,银发消费力正在释放

“全天100多个剧组同时开机,但‘董事长父亲’还没找到!”副导演举着对讲机喊得焦急。在浙江东阳横店影视城,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常态。2025年夏季,“横店缺爹”话题登上热搜,折射出微短剧行业爆发式增长背后的人才生态失衡。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突破504亿元,首次超越传统电影票房。据《2025年微短剧阶段性发展报告》预测,这一数字将在年内达到634亿元,用户规模逼近7亿。然而在这场流量狂欢中,一个奇特现象正在发生:60岁以上能演父辈角色的演员紧缺到令人咋舌,“找个靠谱的‘爹’比找投资还难”已成为行业新梗。

IMG_256

银发演员荒

横店影视城演员公会特约经纪业务负责人邬影潇向记者透露,目前普通群演日薪约为200元,而能演“霸总父亲”的特约演员报价已飙升至400-800元。预算充足的剧组甚至愿意支付3000-5000元日薪聘请有经验的老演员,即便如此,这些演员依旧档期满满。

“这是行业多年积弊造成的断层现象。”传承影视负责人傅伟兵直言不讳。过去十年间,影视市场几乎只追捧年轻演员,导致大量中年演员在30多岁就因无戏可演而转行。如今微短剧爆发式增长,需要大量“父母叔伯”角色,市场供给却无法及时响应。

这种断层迫使剧组采取“降龄出演”的权宜之计——40岁演员演45岁父母,30多岁的演员尝试40岁角色。然而,缺乏生活阅历的年轻演员往往难以准确把握复杂的中年角色,导致表演流于表面,难以满足观众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

从野蛮生长到精品化转型

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内容形态,根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定义,是指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有着相对明确主题和主线、较为连续和完整故事情节的内容。其采用竖屏形式契合手机观看习惯,内容上强调剧情浓缩、跌宕起伏,追求极致的情感冲击力。

行业分析显示,微短剧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明显阶段:

2020-2022年的起步期,以“土味甜宠”和“强情节快节奏”打开市场;

2023年的爆发期,市场规模呈指数级增长;

2024年进入调整期,用户审美提升倒逼内容升级。

“早期微短剧依靠套路化剧情就能获得流量,但现在观众已经审美疲劳。”一位行业分析师指出,“粗制滥造、同质化严重的作品正在失宠,市场渴望有深度、有内涵、制作精良的内容。”

这种转型在数据上得到印证:2024年第二季度,微短剧用户平均观看时长环比下降17%,但优质剧集的付费转化率却提高了32%。这表明市场正在分化,品质内容正在获得溢价能力。

地域竞争

面对微短剧蓝海,各地纷纷布局抢占赛道。传统影视基地如浙江横店、宁波象山继续发挥优势,但令人意外的是,河南郑州凭借微短剧风口迅速发展为全国重要制作基地,被称为“竖店”。

数据显示,郑州已聚集微短剧制作企业超800家,从业人员规模达3万人,每天超100部短剧开机,产能约占全国近四成。这座没有传统影视基因的城市如何实现弯道超车?

地理优势是基础条件。以郑州为中心,河南已形成“12345”高铁出行圈:1小时覆盖省辖市、2小时连通周边省会及京津冀、3小时通达长三角、4小时通达成渝、5小时通达粤港澳大湾区。这种交通便利性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和时间。

文化底蕴提供内容资源。从古代聚落到都城遗址,从特色街区到名人故居,郑州深厚的历史文化成为影视创作的富矿。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为内容创作提供了独特素材。

政策支持更是关键推手。2023年,《关于郑州市加快推进网络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的意见》发布;2024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支持郑州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这些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郑州的产业发展思路同样值得关注:通过优化闲置资源,将建材商铺、瓷砖展厅改造为“总裁办公室”“重症监护室”;提升运营效率,实现“早上写剧本、下午拍摄、晚上剪辑,第二天就能上线”的极速制作流程。这种灵活性和效率正是微短剧生产的核心竞争力。

不仅郑州,广东东莞、四川成都等地也在积极布局微短剧产业。东莞短剧基地打造了上百个标准化场景,实现“3天拍摄、7天制作、15天上线”的高效流程;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的繁星大片场建成后将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短剧基地。一场关于“竖店”的全国竞争正在上演。

老龄社会中的内容新蓝海

微短剧市场的演员荒反而为银发族提供了新机遇。随着“银发剧场”占比显著提升,中老年演员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发现。有网友调侃:“是不是该开个老年演员培训班,让退休爸妈继续发光发热?”这看似玩笑的建议背后,是一个潜在的市场机会。

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网民规模已超过1.5亿,银发群体的内容消费能力正在释放。针对这一群体的微短剧内容往往聚焦家庭伦理、代际关系等主题,对中老年演员的需求量更大。

浙江正着手整合资源,推动中老年演员培训,同时鼓励创作者挖掘更多不同年龄段的故事。这种举措不仅有助于解决演员短缺问题,还能促进内容多样化,为产业持续注入活力。

“银发演员的优势在于生活阅历丰富,表演更加自然真实。”一位导演表示,“他们能够为角色带来深度和质感,这是年轻演员难以替代的。”

从流量狂奔到品质深耕

微短剧的未来既需要以“快”制胜,更需要以“慢”沉淀。加强内容创新、完善版权保护、强化平台监管多措并举,方能从“流量取胜”进阶到“价值深耕”。

内容创新是核心。避免同质化需要拓宽题材范围,开发更多元化的故事类型和表现形式。现实题材、历史故事、科幻想象等都有待进一步挖掘。

版权保护是基础。需要建立更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平台审核责任,提高侵权成本,保护原创者的积极性。

人才培养是关键。除了演员,编剧、导演、制作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专业人才。建立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专业培训,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技术赋能是助力。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改变内容生产方式,从剧本创作到后期制作,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时创造新的表现形式。

微短剧作为新兴文艺形态,既承载着大众文化消费的需求,也反映着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在追求商业价值的同时,不能忽视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只有坚持内容为王、价值引领,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理性回归

微短剧市场的“银发演员荒”只是行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未来微短剧的发展需要在狂热中保持冷静,在创新中坚守底线。既要抓住技术变革和市场机遇,也要重视内容品质和价值导向;既要满足大众娱乐需求,也要承担文化传播责任。

微短剧的未来,既需要产业支撑,更离不开对内容创新、版权保护、人才培育的持续深耕。唯有如此,才能共同奔赴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的星辰大海。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