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短剧 / 正文

短剧《铁骑逐风》持续获赞:民族品牌热血逆袭,看小车轮如何撬动大时代?

近年来,川渝地域题材短剧风头正劲。《家里家外》官宣续作让观众对 “川渝味” 内容期待值拉满。而由麦芽传媒出品,9 月 29 日在红果短剧上线的《铁骑逐风》,凭借较强的现实主义特点,跳出同质化短剧窠臼,既契合国家对文艺作品关照现实的倡导,更是以 “业内首部聚焦摩托产业的年代方言励志微短剧” 这一独特定位接棒热度。

作品以 3672 万热度值进入红果短剧飙升榜 TOP 2,更凭借对重庆摩托产业崛起史的硬核还原,收获新华社等权威媒体关注。

IMG_256

与《家里家外》聚焦家庭日常、描摹邻里百态的叙事方向不同,《铁骑逐风》把镜头对准了上世纪 90 年代重庆摩托产业的崛起浪潮,以 “产业题材 + 年代背景” 的新鲜组合,为观众讲述了一段藏在齿轮与引擎声里的 “摩都” 奋斗史。

从齿轮厂工人江铁军辞掉 “铁饭碗” 钻研发动机,到从菜园坝刀哥信守承诺引荐首笔订单,到万盛巅峰乐园复刻的摩博会盛况......

全剧用重庆方言串起的不仅是个人创业史,更是重庆从摩托零散业态到崛起为 “中国摩托之都” 的蜕变轨迹。因此,作品一经上线,便引发观众 “这才是重庆硬核记忆” 的热议。

01  “摩都”风再起: 小切口讲透大时代

《铁骑逐风》的故事,扎根于上世纪 90 年代重庆特殊的时代土壤。

彼时,“军转民” 改革浪潮席卷全国。重庆作为重要的工业基地,经历了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 。

嘉陵摩托借军工技术打开民用市场,建设厂树立行业标杆,宗申等民企从维修铺起步,“中国摩都” 的蓝图正由无数产业工人的双手绘制。

主角江铁军,便是这股浪潮中最具代表性的 “工匠样本”。

他本是齿轮厂的一名普通技术工人,捧着人人羡慕的 “铁饭碗”。但为了“技术报国”理想,毅然辞职,一头扎进摩托车发动机的研发中。

IMG_257

他身上有对摩托车制造技术近乎偏执的 “痴”。在技术攻坚期,这份“痴”化成了一张张熬夜画出的图纸,一次次失败后再来的实验。

但这份痴,也让他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带着妈妈和女儿到处落脚,他找熟人借钱租房,换来一句 “把钱借给你,那不是打水漂?”

婚姻方面,妻子陈雪梅的小姨受刘国栋(号称 “东源缸套厂厂长侄儿”)所托,当起了媒婆,劝她和江铁军离婚,改嫁给条件更好的刘国栋。

而当江铁军凭借自己的核心技术修好发动机,惊艳、打脸众人时,他又面临来自日本的专家团队抛出的高薪诱惑。

在家庭矛盾与家国抉择的拉扯中,江铁军一次次守住了底线,展现出小人物的坚韧与大义。

IMG_258

IMG_259

从《铁骑逐风》的主线故事中,观众看到的不只是江铁军的逆袭,更是一代重庆摩托人的坚守与拼搏。剧集巧妙地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浪潮相结合,从发动机研发的 “小切口”,折射出中国民族工业崛起的 “大时代”,让 “技术报国” 的情怀贯穿始终,引发观众的深度共鸣。

在技术与产业报国情怀之外,《铁骑逐风》还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产业人改写山区交通困局的炽热情怀。他们怀揣着打造民族品牌交通工具、让百姓共享便利的梦想,以行动诠释担当。剧中那句“一个摩托两个筐,高高兴兴的奔小康” 的质朴金句,正是他们内心愿景的生动写照。如江铁军一样的产业人心里装着的是“让山里娃能坐着摩托赶集,让农民拉化肥不再肩扛手提”的民生期盼。

一部好的作品,除了主角与主题外,也离不开鲜活立体的群像塑造。

《铁骑逐风》在主角江铁军成长线外,还刻画了一系列充满 “山城味” 的配角,让整个故事更加丰满动人。

重情重义的龙哥,是江铁军创业路上的 “贵人”。在江铁军最困难的时候,他二话不说伸出援手,还利用自己的人脉为其排忧解难,用行动诠释了仗义与担当。而信守承诺的菜园坝刀哥,则代表了重庆小商户的诚信本色。

这些角色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们身上的 “坚韧、忠勇、开放、争先”,正是重庆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

IMG_260

IMG_261

02  《铁骑逐风》的精品化之路 与质感密码

作为一部精品短剧,《铁骑逐风》在质感打磨上颇下功夫。

地域特色呈现方面,离不开方言加持的魅力。全剧穿插重庆方言对白,“要得”、“巴适”、“雄起” 是人物口头禅,并且创新融入 “胆大骑龙骑虎,胆小骑个暴鸡母” 这类充满特色又符合剧情的地方俚语。

实景拍摄则进一步强化了地域氛围。剧组深入重庆多地取景,江津四面山蜿蜒山路成为龙哥与刀哥比拼的赛场。赛后龙哥在观景台对江铁军感慨“重庆的地形天然就适合摩托”—— 这番话也悄悄为江铁军后来助农造车埋下种子。镜头里的崎岖山路,既显山城特色,也藏着摩托人干事的底气。

IMG_262

IMG_263

万盛巅峰乐园的摩博会置景力求高还原度。复古的展台、老式的摩托车、熙熙攘攘的人群,瞬间将观众拉回上世纪 90 年代的摩博会现场,感受 “摩都” 的澎湃活力。

最让人惊艳的,莫过于剧中的 “道具明星”。也就是年龄比演职人员还大的老摩托。这些摩托车并非模型,而是剧组从民间征集而来的 “古董级” 藏品,经过修复后依然能够正常骑行。

IMG_264

这样的工业“遗产”与古董级实物,正是重庆摩托产业实力的历史注脚。

而《铁骑逐风》在质感与细节打磨上的精益求精,离不开靠谱的制作班底保驾护航。

出品方麦芽传媒,在短剧领域有着不俗积累,其多部作品曾入选广电总局创作计划。此次打造《铁骑逐风》,麦芽传媒从剧本打磨到拍摄制作,延续了一贯的高水准。

IMG_265

编剧检灵在采访中表示,为了写好江铁军这个角色,她多次走访重庆老摩托人,倾听他们的创业故事,将真实的情感与经历融入剧本。

制片火硝也强调,团队在拍摄过程中始终坚持 “细节较真”,小到一颗螺丝钉的型号,大到摩博会的场景布置,都力求还原历史原貌。

正是这份对作品的敬畏之心,让《铁骑逐风》成为让观众眼前一亮的精品短剧。

03  短剧同质化竞争下, 《铁骑逐风》的创新启示

近年来,短剧市场狂飙突进的同时,也面临题材同质化的问题。霸总逆袭、甜宠虐恋等类型占据市场主流,工业题材的短剧寥寥无几。

《铁骑逐风》的出现,带来了不少创新解法。

以往微短剧多以 “个体逆袭” 为核心,依赖 “打脸反派”、“天降机遇” 等强情绪钩子吸引观众。叙事半径往往也局限于个人或家庭。

而《铁骑逐风》的创新在于,将江铁军的创业故事嵌入重庆摩托产业 “从跟跑到并跑” 的历史进程中。

通过他的技术探索,折射出上世纪 90 年代国企 “军转民” 改革的阵痛与突破;通过他拒绝外资收购的抉择,呼应民族工业 “技术自主” 的时代命题。

这种个人命运、产业发展、时代背景的叙事深度,让 50 集的体量不仅承载了戏剧冲突,更成为一部微型 “重庆摩托产业发展史”。

它证明微短剧也可以讲述 “大历史”,并为行业提供了 “产业叙事” 这一全新创作赛道。该剧也因此被重庆摩托车协会副会长李学平盛赞:“《铁骑逐风》以小见大、立意深远,多维度展现了重庆乃至中国摩托车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奋进历程。”

在主题深度之外,该剧也找到了短剧娱乐性、故事性的平衡。

江铁军与发妻的离婚事件、拆解进口摩托车惹怒混混,后又与龙哥不打不相识等情节,一波三折,吸人眼球。

剧中还有多组成功的人物对照组,让情节与情绪全程在线,比如重庆经委与日本财团;江铁军“势利眼”的发妻陈雪梅与欣赏江铁军才华的真爱杨雨晴;对江铁军冷嘲热讽的“兄弟伙”与不打不相识的仗义龙哥等人。

兼具短剧的艺术特点与主题的表达纵深,让《铁骑逐风》实现了从情绪刺激到价值传递的升级。

《铁骑逐风》在地域 IP 打造方面同样创新。当前地域题材短剧往往陷入符号堆砌误区。拍川渝就拍火锅、熊猫,拍江南就拍油纸伞、古镇。这背后缺少的是地域文化与剧情与主题的深层绑定。

《铁骑逐风》中,“重庆摩托” 并不只是背景道具,而是情节走向的核心驱动力。拍重庆 “山城地形” ,也并非拍表面的景观,而是拍这样的地形、地势如何决定摩托产业的市场需求。

产业为骨、文化为魂的创作逻辑,才真正让重庆摩托,从一个地域产业符号,升级为可延伸、可挖掘的文化 IP。

综上,对于川渝地域短剧而言,《铁骑逐风》有着特殊的意义。它继《家里家外》之后,进一步拓展了川渝地域短剧的题材范围,为短剧精品化提供了不一样的思路,更成为国庆档期里兼具 “烟火气” 与 “家国魂” 的独特存在。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